以下是日本在鋁合金化學處理劑及表面處理技術方面的一些新技術進展:
1. 無鉻鈍化技術
日本在無鉻鈍化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無鉻化學轉化技術主要包括鈦鋯鹽轉化、硅烷轉化、有機磷酸鹽轉化等。這些技術不僅環保,還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例如,鈦鋯鹽轉化和硅烷轉化已在多個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鉬酸鹽轉化也已實現工業化應用。
2. 自組裝技術(SAMs)
自組裝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超級薄膜技術,通過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如氫鍵、靜電力等)將鈍化液中的物質附著在鋁基體表面,形成緊密的鈍化膜。這種技術處理后的鋁合金表面耐腐蝕性顯著提高,且處理后無需水洗,直接干燥即可。
3. KO處理”技術
日本聯合鋁業公司開發了一種名為“KO處理”的獨創工藝。該技術通過在堿性電解液中進行交流電解處理,形成多孔且具有樹枝狀結構的復化膜。與常規陽極氧化膜相比,KO處理膜厚度僅為200納米至250納米,非常薄,但具有極高的粘接性、導熱性和耐熱性。
4. 精密封孔處理技術
日本中國電化工業公司開發了“Yagimaito”和“Kawamaito”兩種精密封孔處理技術。這些技術通過在陽極氧化膜表面設置封孔處理層,顯著提高了鋁合金的耐酸性和耐蝕性。其中,Kawamaito技術的耐蝕性比普通陽極氧化膜提高100倍以上。
5. 電解著色技術
日本在鋁合金電解著色技術方面也有創新,包括一步電解著色法、二步電解著色法和三步電解著色法。其中,三步電解著色法通過增加磷酸陽極氧化擴孔工序,使鋁合金表面顏色更加豐富,具有良好的裝飾性和防護性。
6. 高強度鋁合金的表面處理
九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通過添加抑制劑來提高鋁合金強度的技術。這種技術通過防止氫氣進入合金內部導致變脆,顯著提高了鋁合金的抗拉強度,有望應用于飛機、汽車等領域。
這些新技術展示了日本在鋁合金表面處理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對環保、高性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