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近年來我國農藥工業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一套包括科研開發、原藥生產、制劑加工、原材料及中間體配套較為完整的農藥工業體系,農藥的產量與出口量已處于世界前列。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化學農藥原藥產量為225.40萬噸,恢復性上漲8.22%。經過這一輪全國范圍內的規范、整改,中國農藥企業的競爭力獲得進一步增強。2019年。我國農藥出口數量為148.00萬噸,較上年基本持平,出口金額為48.60億美元,較上年出現小幅下降。我國農藥品種齊全、質量優良、價格合理,目前已出口到北美、南美等六大洲180多個國家。
數據來源: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農藥行業發展困境
1.產業集中度低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和出口國。但是,仍然存在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目前尚未形成真正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龍頭企業。鑒于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農藥行業整合,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形成規模化和集中化的行業格局。
2.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我國農藥行業普遍存在以下現狀:企業規模較小、盈利水平較低、資金實力較弱、缺乏技術人員、研發投入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綜合科研開發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國農藥企業難以支持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的農藥自主創新,只能以仿制國外產品為主,導致我國新農藥品種發展緩慢、研發能力弱、產品更新換代緩慢、無法及時滿足市場需求,由此造成我國的農藥產品無法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自主創制農藥領域縱深發展。
農藥行業發展前景
1.全球農藥市場規模仍將持續增長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物資,糧食問題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全球可耕地面積卻一直維持在14億公頃左右,未來全球人口不斷增加與可耕地面積有限的矛盾將日益激化。為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使用農藥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成為滿足糧食需求的重要解決途徑,使得農藥需求伴隨農業的發展持續增長。同時,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也促進了農藥需求的增長。全球種植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帶動了除草劑、殺菌劑等農藥需求量的增長。
2.國家產業政策支持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對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現國家宏觀戰略的需要。因此,我國歷來十分重視農業,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多年聚焦“三農問題”,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農藥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性物資,對于保證農業增產豐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和食品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農藥的需求與農業生產與發展關系緊密,因而農藥行業受益于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
3.農藥產品結構優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迎來發展機遇
近年來,國際上對于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管理日趨嚴格,國際公約的實施,開始嚴格管控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生產使用和國際貿易。此外,世界各國也根據本國國情,不斷對高毒、高風險農藥采取禁限用措施。我國積極響應全球對于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禁用、限用管理措施,農業部等相關主管部門歷年來陸續發布了多項關于禁止和限制使用農藥的公告,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這一舉措既是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客觀要求,又利于促進農藥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農藥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保障了農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4.國際農藥行業加速整合為我國農藥行業發展帶來機會
我國農藥行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受益于全球農藥產能轉移的大趨勢。國際大型農化企業專注于新藥的研發與推廣,為降低專利后產品的生產成本,將部分原料藥和中間體的生產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積極把握這一機遇,憑借成本和技術等多方面優勢在全球農藥生產環節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和出口國。
5.環保要求提高,利于優勢企業發展
隨著社會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農藥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廣泛關注。我國《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環保和產品質量檢查,對于沒有有效處理污染物,以及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不合格經整改仍不達標的企業取消其農藥生產資格。此外,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大幅增加企業環境污染處理成本。未來,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和資金實力不強的企業將逐漸失去生存空間,有利于環保達標、工藝先進的農藥企業長期發展。
6.專利農藥集中到期,給仿制企業帶來巨大機遇
我國在新農藥創制方面相較于發達國家比較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相對較少,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專利即將到期的農藥品種上。據統計在2015-2020年間,共有28個農藥化合物的專利到期。在上述農藥品種中,2015年,有11個產品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著國外大量農藥專利到期,業內具備技術優勢、渠道優勢和農藥登記證的企業,將會率先涉足專利到期產品,并抓住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